李杲
  藍海
  王自合
  伍洪濤
  華西都市報是中國第一份都市報,引領風潮長達20年之久。“都市報從不缺乏創新基因!”
  在互聯網的衝擊下,都市報應該如何在新時代轉型?走過20年的歲月,都市報的明天將有什麼機遇與挑戰?
  正如多家媒體總裁、總編輯所說,在都市報發展至今的第20個年頭,推進媒介融合已經是勢在必行。作為傳統媒體,在媒介融合這條路上,肯定會面臨諸多挑戰,在下一個10年、20年,都市報還能保持這種新銳,保持對未來發展戰略比較前沿的思考,那麼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南都報系總裁
  曹軻
  新媒體產品從做新聞變成做服務
  在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副總編輯、南都報系總裁曹軻看來,都市報正面臨轉型關口,但未來仍然看好,期待本次研討會成為中國都市報發展的一個新起點。
  在中國都市報20年暨媒體融合發展研討會上,電商與大數據時代的媒介融合,是一項重要議題。“電商的涵義就是用互聯網手段進行營銷和交易,媒體應該是電商價值鏈條上的重要環節。”曹軻說,2014年華西都市報與阿裡巴巴進行的電商合作,幫助阿裡巴巴在四川選定、對接10個電商基地,這就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新探索。
  他說,以前整個南都主要生產的一個核心產品就是南方都市報,而未來曹軻則希望南都整個的全媒體內容生產能夠適合於移動互聯網的生產需求。網絡承擔的功能要超越現在的都市報,形成一個更高層面、更豐富的全媒體產品形態。
  錢江晚報總編輯
  李杲
  新媒體融合都市報迎來機遇
  錢江晚報總編輯李杲闊別成都十餘年後,再次來到這裡,他直言羡慕這裡的生活和發展環境。
  如同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李杲認為媒體融合的發展一樣駛入了快車軌道。他點評2014年是中國都市報在新媒體融合上的試水之年,都市報媒體摸爬滾打的大膽嘗試,做出過許多值得肯定的創新。
  李杲認為,新媒體融合以後,既不是一個傳統意義的媒體,也不是目前意義上的新媒體,而是一個全新模式新型媒體。李杲說,這個新型媒體,首先是包含多種媒介,紙質媒介、PC端、移動端、可視化、微信微博等立體的傳播方式,其次是以品牌為紐帶的融合。
  李杲直言,大數據時代正是考驗都市報定力和自信的時候,同時也是都市報運用新的傳播媒體和方式,擴大影響力,提升話語權的機遇。
  大河報社社長
  王自合
  傳播介質互融互粉為受眾提供個性化需求
  2005年來成都後,這次是大河報社社長王自合第二次來成都。從雙流機場到賓館的路上,王自合對這個西部城市充滿了好奇。
  王自合打算在研討會上以大河報發展為例,分享媒體融合的大河經驗。“在探索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提出了‘互融互粉’的發展理念,即在媒體融合發展中,堅持以人為本,從用戶角度出發,打通內外機制壁壘,共享資源。”王自合說,在互融方面,我們打通了報社內部的傳播介質、體制機制;在互粉方面,我們構建了自媒體平臺,與用戶平等對話,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需求,實現了與讀者、用戶及客戶的共榮共贏。王自合說,在受眾定位上,應該充分考慮既有受眾群體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向受眾提供個性化的信息,充分滿足受眾需求,進而增加用戶黏度。
  齊魯晚報總編輯、總經理
  藍海
  重回讀者時代靠服務贏得讀者
  在報業市場摸爬滾打了20多年,齊魯傳媒集團副總編輯、齊魯晚報總編輯、總經理藍海對報業沉浮有自己獨特的體會。藍海說,現在業內人士提的報網融合發展,指的更多是報業轉型的一種渠道與方法。他認為“報業最重要的是是重回用戶時代,重回讀者時代。”至於最時下蓬勃發展的電商,他認為也可以為報紙所用,用它給讀者服務,創造更多價值。
  在藍海看來,報紙最核心的資源在於讀者。而這麼多年來,報紙對讀者瞭解得太少。因此,這裡也潛藏著一個巨大的空間,報紙要更多地去瞭解讀者的需求,瞭解讀者的喜好,才能更貼近讀者,為讀者服好務,增強報紙與讀者之間的粘度。藍海相信,未來,報紙結合自身特點革新圖存,開拓創新,肯定能重建一種模式,讓讀者捨不得離開它。
  瀟湘晨報總編輯
  伍洪濤
  傳統紙媒需要重構生產流程
  第一次以成都為目的地的瀟湘晨報總編輯伍洪濤,用了“從容”兩個字來形容與他想象中不一樣的成都,“成都的建築很有節奏感,沒有那麼的高樓林立,給人比較宜居和舒適的感覺。”
  瀟湘晨報與華西都市報很有淵源,因此對於創刊20周年的華西都市報,伍洪濤除了祝賀,更有感謝。“感謝華西都市報在瀟湘晨報創立時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人才。”他認為,華西都市報的創立開啟了一個時代,也標志著一個時代,更創造了一個時代。“華西都市報毋庸置疑地在中國媒體的發展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很高興能夠參加這次研討會,非常渴望能和來自各地的媒體掌門人一起,探討在新曆史背景下未來媒體的新形態。
  伍洪濤說,目前很多的紙媒在嘗試媒體融合,但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盈利模式,需要重構生產流程。“真正的新媒體產品應該從盈利模式反推傳播模式。”
  南國都市報總編輯
  尚林
  都市報開創報業經濟如今進入新的階段
  “成都,沒有想象中冷。”從海南到成都,2小時的飛行時間,南國都市報總編輯尚林一齣機場就感慨。
  上一次到成都已是 3 年前。從機場到市區,12公里的路程,給尚總留下了乾凈、整潔的印象。“成都,給人的印象一直是好的。”尚總說,這裡就是一個魅力窪地,吸引匯聚著人、物,帶動經濟上行,層次提高,向前發展;這裡作為中西部龍頭,一直是中國經濟的熱點。而最特別的是:這裡既生活舒適,又能幹成事業。
  尚林說,20年來,都市報作為報業主流,開創了報業經濟。當下,報業進入新的階段,適應著新常態。受互聯網影響,報業變革——傳播方式、盈利模式、組織架構都隨之發生著變化。新媒體、融合是當下報業正探索的發展之路,雖然已經探索了數年,但仍處於轉型的初始階段。包括歐美報業,都沒有一個非常成型的模式。
  春城晚報總編輯
  杜少凌
  要有自信和勇氣讓子彈飛一會兒
  自古川滇是一家。作為成都的近鄰,來自昆明的春城晚報總編輯杜少凌對四川、對成都都感到很親切。“我們兩個地方是山水相鄰、人緣相親、文化相通、情感相睦。”
  身為一家都市報的總編輯,他認為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目前需要解決三個主要問題。“一是要解決持續造血問題。二是要認清融合的主體是誰。三是要選擇合適的融合對象。”對於成熟媒體而言,需要“以我為主”地去對待媒體融合發展。“這就需要我們血要熱,腦子要冷,戰略要堅決,戰術要考究。要有讓子彈飛一會的自信和勇氣。”這是他在媒體融合發展中所總結出來的經驗。
  作為新媒體的使用者,他對新媒體帶來的壓力並不感到恐懼。“新媒體一直在自我吞噬,同樣隨著技術的革新,他們也在變成傳統媒體。融合不應當是亦步亦趨,而應當著力共同打造出更新更好的平臺產品。”
  新疆都市報社社長
  石鋒
  通過論壇探尋融合發展新路徑
  在新疆都市報社社長石鋒的眼中,全媒融合的概念是一個具有分歧的概念。“有的是指在內容層面的融合,有的是指在不同平臺的融合,有的則完全以產品為核心,把所有的手段綜合在一起的融合。”
  融合方式不斷推陳出新,新疆都市報也在進行著很多嘗試。“我們有網站、微博,微博有上百萬的粉絲,然後還有APP等移動客戶端,當然接下來的發展重點在微信。”參加此次論壇,石鋒也想一解心底的疑惑。“在數字轉型、新媒體發展方面,大家都很迷茫。希望通過論壇找到頭緒,找到好的發展路徑。”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彭蘭
  華西“i戰略”超越傳統框架
  彭蘭教授兼有計算機與新聞學專業雙重背景,是我國最早從事網絡傳播教學和科研的學者之一。
  對於華西都市報這20年的發展,彭蘭說,業界和市場給它的評價是:新銳。在她看來,從10多年來的觀察來看,學界、業界對媒體融合的發展方向存在著困惑和迷茫,但同時也欣喜地看到包括華西都市報等在內的媒體在超越傳統理念上所做出的努力和實踐,令人很受鼓舞。
  彭蘭說,現在來看媒介融合,就是傳統媒體被改造、被新媒體化的過程。“很欣喜的是,包括華西都市報等在內的一些媒體,已經在超越過去媒體融合等於全媒體業務的擴張這個框架。”彭蘭說,“我看到華西都市報提出的‘i戰略’後,很受鼓舞,很多內容跟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我們是觀察者,你們是實踐者,而且已經取得了成果。”
  寄語華西
  中國第一份都市報——華西都市報創刊20周年,持續20年引領風潮,值得祝賀。
  ——曹軻希望華西都市報探索出一條報業發展之道,繼續引領都市報業,再執牛耳,再創新輝煌。
  ——尚林華西都市報一紙風行,開創了中國都市報的先河,希望以2015年1月1日為新的起點,再創新的輝煌。——王自合祝願華西人從容地為自己的理想而生活,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祝願華西人都有一個好的前途。
  ——藍海下一個10年20年,華西都市報還能保持這種新銳,保持對未來發展戰略比較前沿的思考,一定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彭蘭
  華西都市報記者張想玲 陸陽陽王 丹 李媛莉潘 波 席秦嶺攝影呂甲郝飛  (原標題:都市報如何在新時代轉型 共謀融合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q46lqztq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